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广州理工学院“筑典兴乡,锦绘高明”实践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苏村锦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6日 来源: 建筑工程学院 字体大小:


    (通讯员:杜克畅)为深入挖掘苏村丰富的文旅资源,助力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加速前行,见证其从“疮疤”到“亮点”的华丽蜕变。广州理工学院“筑典兴乡,锦绘高明”实践团于7月16日在苏村开展助力苏村发展文旅资源活动,在苏村村两委干部王燕贻的带领下,对苏村进行参观调研。

    王燕贻同志带领实践团成员走进苏村村史馆,借助沙盘展示详细介绍了苏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据介绍,过去的苏村位于荷城街道东部,辖区面积 2.4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 2340 人,常住人口仅 700 人,是典型的 “空心村”。周边现代商业中心、小区和景点密集,苏村却村貌不佳、经济模式落后,成为西江产业新城的 “发展疮疤”,阻碍了新城及西江文旅经济带建设。村内房屋老旧、基础设施老化、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丛生,是城市管理难题。作为全征地村,苏村无产业和企业,集体资产匮乏,村民多外出务工和经商,集体经济薄弱,乡村振兴举步维艰。

    然而,今天的苏村已然旧貌换新颜。自2024年以来,高明区紧抓 “百千万工程” 机遇,以苏村为试点打造锦鲤文化街区项目,探索出文化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施工单位日夜奋战,创造出 “高明速度”“荷城效率”,让苏村从城市黑点蜕变为亮点,从发展包袱转为引擎,形成了 “以文化提升为引领、以产业运营为主线、以环境改造为载体” 的低成本、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振兴 “苏村模式”。苏村深挖历史沉淀,以 “鱼” 为灵魂、“苏” 为期待、“锦鲤” 为希望,建成龙柱、水车、锦鲤池等标志性景观,注入全新文化内涵。如今的苏村以宜居宜商为标准,全面改造基础设施;以激活人气为目标,打造特色景点,焕发出蓬勃生机。

    展望未来的苏村,发展蓝图已然绘就。一方面持续推进创基路南段等路网建设,增设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提升街区环境品质,并加快一街至七街整街改造。另一方面全力打造文化品牌,每周末及节假日推出锦鲤文化夜活动,以街头驻唱吸引游客;深挖锦鲤文化,向一二三产延展产业链,将其培育为高明城市文化标签,为街区注入强劲造血功能,打造城市新地标。同时,抓好村集体强村公司建设,统租统管村庄房屋土地,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2024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超 800 万元,2025 年力争成为 “亿元村”,实现强村富民目标。

    苏村的华丽蜕变,是高明区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文化创新赋能乡村发展的成功范例。此次 “筑典兴乡,锦绘高明” 实践团深入苏村调研,不仅为苏村发展带来新思路,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苏村以独特文化魅力和崭新发展活力,成为高明区乡村振兴路上的璀璨明珠,也为此次“三下乡” 社会实践提供了生动案例,彰显了青年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王燕贻同志为大家讲解苏村用地规划

    王燕贻同志为大家讲解苏村历史

    实践团成员观看苏村历史

    标志性建筑——龙柱

    苏村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