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款由广州理工学院智能先锋工作室自主研发的10L大流量制氧机在西藏林芝旅游景区正式投入使用。该制氧机具有持续稳定供氧能力,且内置湿化氧气装置,可同时解决高海拔地区氧气浓度低、空气干燥的问题。
该产品由广州理工学院智能制造与电气工程学院老师牵头指导,25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技术研发,200多名学生参与装配与调试。历经半年多,该项目成功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今年亮相第135届广交会,向23个国家和地区销售。
这是广州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广州理工学院创立于2000年,2020年经教育部门批准转设更名,成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立足新工科优势、新商科特色,学校推动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本科专业48个,全日制在校学生3.1万余人。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这所年轻的大学思路明确: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实践为重、应用至上,要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知行合一、信息化素养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 构建工作室教学新形式
作为一所年轻的应用型大学,广州理工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大胆创新,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以教师工作室为载体,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链接的社会资源,创新构建民办本科高校教学新模式。
在学校开办工作室,谁来牵头?哪些人参与?在成立之初,广州理工学院就明确,工作室要以相关专业带头人与企业工程师为核心成员,纳入涉及专业的优秀学生。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将项目引入工作室,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
例如,学校去年底成立的云趣先锋工作室,就是由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广州云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创立,核心成员有学院优秀教师、企业副总裁、多名工程师以及20多名学生。
当前,该工作室正同时推进多个项目。如搭建提升工地管理效率和安全性的智慧工地综合信息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打造机器人客服系统,在后端技术方面创建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官网平台……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应用产品逐渐落地。
与以往校企合作不同的是,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必须合力完成一个个具体项目,并将项目成果落地应用到相关领域。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开放式的教学实践环境,也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学习到一个产品从创意、研发、制造到落地推广的全产业链过程。
在工作室内,只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地点等均可由教师自主决定,学生也可以根据课程学习要求自愿选择参加工作室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
如今,该校全部工科学院的每个专业、每个教研室都有1个工作室,经管、语言、艺术类学院也分别建有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工作室。目前,全校共建设超100个工作室,涵盖博士、名师、双师、社会服务、校企合作、学生发展、创业孵化等12种类型,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和60%的在校生。
工作室制度建立多年来,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超300个,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超100个,师生共同申请专利40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在2020年和2021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该校均获得一等奖,还获得了2023年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九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今年,在2024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工程邀请赛中,香港大学—广州理工学院联队获得冠军。
这种以工作室为载体的育人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和平台。广州理工学院2021级机器人专业学生黄炜程(共同第一作者)在名师工作室老师指导下,在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越来越多有科研潜能的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和创新创造中。
深化产教融合 打造成果转化新阵地
应用型高校数量众多,如何才能办出自己的鲜明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扎根广东这片产业沃土,广州理工学院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与广汽集团、比亚迪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产业学院和实验创新班建设。目前,学校已建成专业实验室155个、实践教学基地201个,合作企业400余家。同时,学校组织师生走进企业,促进课程与生产实践岗位对接,完成实践性研发项目100多个。
办好大学还要有好老师和好的科研环境。广州理工学院坚持产学研结合,帮助青年博士和骨干教师“进平台、入团队、融环境”。同时引进高层次人才,立足学校特色专业,组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团队和人工智能与工业软件团队,培养提升学生在先进装备制造业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能力与素养。
作为应用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是重中之重。广州理工学院出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金管理办法》,孵化成立校办科技公司25家,立项可持续科技创新重点培育项目15个,服务白云区化妆品、皮具等企业300多家。例如,该校2018级校友高伟昌,就在学校支持下成立了广东首个大学生校园直播产业基地,截至目前服务企业品牌300家。
在去年底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广州理工学院师生共有29项参展作品,包括八轴联动机器人、30轴同步控制、超高速激光切割等。这也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好证明。
深化“三全育人” 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新格局
作为一所理工院校,广州理工学院的学生在艺术、体育等领域也毫不逊色。
6月18日,广州理工学院报告厅内座无虚席,由该校和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共同主办的音乐会在此举行。音乐会上,维吾尔族民歌、山西民歌、重庆民歌等轮番上演,广州理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师生临场发挥,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创作排练出了对唱、轮唱、合唱的三个民族歌剧唱段《同心结》《沂蒙山》《江姐》,赢得全场喝彩。
体育方面,广州理工学院在2023年获得广东首届大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团体总分一等奖,在广东民办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广东省大学生三人篮球赛中,学校3支队伍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广东省大学生田径接力锦标赛中,学校以团体总分排名第一获大学甲组一等奖。
广州理工学院将“三全育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把每个学期的第11周定为“‘三全育人’素质教育活动周”。在那一周,师生们都格外忙碌。大家集思广益、各展所长,打造法治素养竞赛、周周金钟声、科技节、艺术节等文化品牌,100多个特色活动全面检验师生综合素养和团队精神。
人数庞大、项目众多,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广州理工学院对现有各级各类育人项目、活动载体、平台团队、综合资源等进行有机整合,打造每年都举办的品牌项目,如大学生讲思政课、红色经典读书会、红歌大合唱等,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周实现了在校师生全覆盖,入选2022年广东省优秀思政教育案例。
现在,广州理工学院已培养出6万多名毕业生。其中,不乏深耕行业、不懈奋斗的优秀学子。如该校2008级校友张国真,参与的多个项目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202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级援藏校友张轩源,扎根雪域高原,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2017级校友巫泽慧,在校边学习边创业,成为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现在西藏墨脱开发高海拔地区的绿色茶叶新品种……
一个个优秀学生,在他们的赛道上书写青春奋斗故事。
数读
●目前,广州理工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超过3万人
●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是广东省连续两年民办高校年检优秀单位2所之一
●现有广东省重点学科2个
是广东省民办高校首批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所单位之一
●现有省级科研平台和粤港合作BIM工程技术中心6个
是广东省民办高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8所高校之一
●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广东省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8个
●与12个国家和地区20所高校实现合作交流
●设有本科专业48个
●帽峰创谷和学生创业基地入驻孵化队伍70多支
●教学科研学术团队近100个
●承担省质量工程、省创强科研项目、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210多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项目以及省级科研项目150余项、横向项目500余项
●近三年来学生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79项、省级奖项1828项,获得授权专利120项
●专任教师15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和博士学位教师500余人
●共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图书380万册
●就业落实率保持在96%以上,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创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98.31%,2022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全省本科院校第一
招生计划
广州理工学院2024年普高本科招生计划7000人,共开设44个招生专业,其中新增专业有智能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网络与新媒体。
今年,广州理工学院面向广东省招生6779人,选考物理科目组3794人;选考历史科目组1930人、美术类统考868人、音乐类统考57人、舞蹈统考100人、表(导)演类30人。
面向外省招生221人,涉及7个省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黑龙江。
对话
锚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广州理工学院有着怎样的新思路、新举措?接下来,学校将围绕哪些方面开展重点工作?笔者对话广州理工学院校长胡社军。
问:如何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引擎?
胡社军:学校制定《高质量发展实施纲要(2023—2026)》,建立高质量发展体系,深化人才培养主体责任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彰显新工科优势,突出新商科特色,发展新文科专业,学校新成立人文与教育学院、新能源汽车工程学院、现代航空学院,推动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重点发展机械、机器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光电、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工程、物联网、网络安全等工科专业,也重点发展营销、物流、电商、人资、金融、外语、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汉语言、小学教育、舞蹈、表演等文经管艺专业。48个本科专业,高度契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问:学校在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胡社军:目前,学校以教师工作室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主线,创新构建了以“五五五”制为特色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
第一个“五”是组建方式上遵循教师申请自由、教师选择学生自由、教师教学方法自由、教师教学手段自由、教师教学地点自由等“五个自由”,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安排与兴趣自愿选择。第二个“五”是教学内容上实现“五个融合”,即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理实融合。第三个“五”是教学方法上采用“五种模式”,即项目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延伸式教学模式。
如今,工作室已成为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课程与生产实践、教师与工程师等多方互动交流的桥梁,成为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的聚焦点,初步形成了产学研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的局面。
问:学校是广东省民办高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之一,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有哪些基础、实力?
胡社军:我们学科基础扎实,现有1个国家一流专业、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一流专业、4个广东省特色专业。科研工作势头良好,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项目以及省级科研项目150余项、横向项目500余项。
学校是广东省民办高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之一,也是首批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单位之一。现在,我们和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3所广东高校合作,在电子信息、土木水利、工商管理3个专业学位类别和会计专业学位点连续三届联合培养研究生。
在科研平台方面,学校现有广东省科技厅机器人集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厅大湾区企业人才管理研究院、广东省社科联大湾区乡村振兴经济咨询研究中心、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特色金融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人社厅博士工作站、粤港合作BIM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省级科研平台,教学科研学术团队近100个。相信这些平台能够为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开展项目研发的机会。
问:接下来,学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思路?
胡社军: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硕士授权单位建设工作,全面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平台、团队建设和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工作,建立完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二级单位自我评价体系,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和优秀拔尖学生自主培养体系。
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建科技园区,围绕广东制造业当家战略,服务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在先进装备制造、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驾驶、人工智能大模型、电气工程、电子信息、物联网、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工业软件、网络信息安全、智慧城市系统、金融科技、市场营销与跨境电商、数字创意等领域开展有组织的重点应用性开发研究,促进一批产业化项目落地实施。
撰文:刘汉能 钱明雅 黄南松 黄菲青 陈朝阳 本版图片均由广州理工学院提供
广州理工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地址:九号教学楼301 407 电话:020-39729806 邮箱:jz@gzist.edu.cn